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
纪录片创作与传播——
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贡献
张艳丽
核心阅读
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纪录片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承载着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呈现与建构,承载着影视艺术应有的审美追求和人文关怀。
纪录片创作视野更开阔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声,更贴近时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声,诉说更平和的基调,更注重用人的同理心来打动人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加快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显着改善。”
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以真实为本质的纪录片,因其可信度、感染力和艺术性,很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理解和认可,进而成为一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播中国声音的电影。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文化艺术载体。
在题材方面,以自然科技、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在国际上更受欢迎。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推动下,反映中国国情的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建党100周年、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多主体、立体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传播格局正在形成。
专注于国际表达
合拍合作成为普遍形式
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包括推动国内纪录片“走出去”和加强国际合作与合拍两种方式。
2021年起,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实施中国纪录片对外宣传扶持工程,对在国际上取得良好成绩的优秀国产纪录片给予支持和奖励。每季度传播效果,加快推动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推动国产纪录片发展。世界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目前,一些优秀的国产纪录片从创作之初就将国际传播纳入了视野。以国家广电总局为指导,以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建设为重点,“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注重国际化表达。该纪录片在国际主流媒体平台播出,并在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中文国际频道主办的系列纪录片《留念乡愁》推出国际版,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开启对中华文化感知的新探索。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典型的发展样本。
中国不乏美好动人的故事。随着纪录片国际传播理念的不断更新,准确、恰当的国际表达方式得到更加有效的运用,中外合拍、合作传播成为纪录片“走出去”的普遍形式。这种合作方式创作的作品不断增多,题材越来越丰富,合作对象也越来越多样化。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出品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录片《柴米油盐》创新采用中外合作生产合作机制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平台和市场化程度高的新媒体机构上同步播出。央视与英国媒体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大诗人杜甫》讲述了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故事。全片讲述了英国历史学家追溯杜甫生平和足迹的过程中的故事。它还将杜甫与西方观众熟悉的莎士比亚和但丁进行了比较。这种表达方式让外国观众更容易了解中国诗人杜甫的伟大。地方。由梧州通信中心与国家地理联合出品的考古纪录片《星空俯瞰中国》,介绍卫星遥感成像、数字摄影测量、3D动画等现代先进技术,揭示历史隐藏的内容和场景,为推动世界进一步发展探索中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通过有效的中外合作,用观众的视角讲故事,突破语境障碍,找到共同的移情点,让故事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作品也能轻松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专注于结果
内外联动,实现提质增效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建设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媒体,逐步构建线上线下媒体,内外部宣传相结合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保障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通过创新管理。” 这一目标和任务为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方面,中外合作生产和合作交流常态化后,进一步提升合作交流能力水平,强化合作效果导向,不断提升和优化合作交流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文题材纪录片的国内外传播效果。要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中意导演合拍的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用《两城记》和短视频的平行视角讲述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古都的前世今生和不同文明。融合互鉴的故事是全国电视媒体平台合作传播的典范。中宣部外宣局导演的纪录片《重返慈潼城》,改编自雅各布·德安科纳的游记《光之城》。展现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武汉战疫》,
另一方面,在中国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纪录片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自制、合作等方式已成为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新兴力量。腾讯视频自制系列纪录片《味道的起源》获得了海外流媒体平台的青睐。第三部《风味甘肃》系列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借展海”也是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参加国际主流纪录片节和展览,以参与奖项的机会,吸引潜在的合作伙伴。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长江沿线多家省级卫视联合摄制的《长江之恋》等优秀纪录片进入国际舞台。通过参加国际主流纪录片节和展览的舞台。
注重人文关怀
情感共鸣赢得大众认可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用纪录片讲述百年党史,成为今年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大型纪实长片《敢教日月,改天换地》精心翻译,用语更能被目标受众接受。在CCTV中国国际电视台以5种语言共6个频道播出。它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出。在加强节目全球表达的同时,注重区域性和差异化表达,在对外传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活力密码,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出品,以国际叙事的声音全景呈现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的精神,生动描绘了中国发展的历史飞跃。由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与法国联合出品的纪录片《重返红旗运河》,通过两位旅者的眼光,探讨红旗运河的意义,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文明的光辉。血统。纪录片《勇者行》聚焦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国精神。借助嘉宾讲解,讲述重游夹金山、吴江、琼崖等地的真实感受,
纪录片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承载着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呈现与建构,承载着影视艺术应有的审美追求和人文关怀。纪录片创作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要关注中国题材、中国故事,又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共同关切,通过真诚对话开辟情感共鸣渠道,实现价值承认和促进民心相通。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起,多支国际团队联合出品的纪录片《雪豹冰封国度》以拟人化的视角进行叙述,赋予作品强烈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该节目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开幕当天播出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向海外展示了中国冬季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魅力。观众。由中国工作室与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中新社解读。以日本导演在大凉山的亲身游历为基础,讲述了大凉山脱贫攻坚的故事。导演出色的移情能力和平视的注意力视角,让受访者感到自然而有说服力。该节目在国内外主流媒体上线后,触动了众多中外网友。
纪录片讲述的中国故事,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亮丽。纪录片创作视野更开阔,更贴近时代,语气更沉稳,更注重用人的同理心打动人心。